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刘晗

刘晗

时间:2025-04-05 06:12:28来源:传媒新闻网 作者:寒风

来源 | 雅理读书作者 | 刘晗,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者按在美国建国的众多叙事中,“立宪建国”是最常见的叙事之一。在该种叙事之中,随着联邦宪法的制定,北美十三邦“化邦为州、合众为一”并由此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事实上,美国的建国历程并未随着联邦宪法的生效和运行而完成。在宪法生效后至内战结束前,联邦制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宪法问题,而在该时段,各州不得退出联邦也尚未成为美国的“不成文宪法”。基于上述史实,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田雷教授在其新著《八十七年:美利坚的创制(1776-1863)》一书中提出超越该种“立宪建国”叙事而以“漫长的建国时刻”来重新理解和讲述美国上起1776年、下至1863年的早期宪法史。该书出版后,2024年7月,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等四家单位主办了“宪法研究的时空感——《八十七年:美利坚的创制(1776-1863)》新书研讨会”。恍惚之间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我写的刘晗 / 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很高兴能来参会,讨论田雷老师的这部作品。我和田雷老师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一直在研究美国宪法,我们在耶鲁的时候是室友,一块买菜做饭的交情,一般做完饭的时候都会讨论美国宪法,现在想起来挺奢侈。我记得第一篇发表的关于美国宪法论文当时就是在耶鲁跟田雷老师讨论的,他也同步写了个评论。所以看他所有书,关于美国宪法的每一句话我都很熟悉,他的基本思路也很熟悉,昨天看到这本书,恍惚之间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我写的。实际上,我们当时都共享了一个问题意识,就是说,如果不以借鉴移植为目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国宪法? 当然,后来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发散,用今天讨论会的标题“时空感”来说,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讲,是往历史上扩展,研究中国人怎么去看美国宪法,包括从晚清开始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现在一头一尾都发表出来了。另一方面是做空间拓展,做比较宪法,尤其是那些非强国的,类似于现在知名UP主小约翰可汗做的那种小国研究。而对于美国宪法历史,尤其美国早期宪法早期历史,田雷老师做的比我更久也更深,甚至一脚踏进了历史学的大海之中。今天看到的《八十七年:美利坚的创制(1776-1863)》,浓缩了他过去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我很感慨,尤其里面讲到的林肯,包括美国早期的分离运动,我都非常熟悉,我的博士论文专门有一章写这个,后来发在加州的一个法律评论上。 实际上,我感觉美国的统一和分裂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大家看今天“美国内战”的话题又开始重新提。但我今天不想展开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特点是把代际问题引入到考量之中,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昨天夜里下雨看这个书想到好多。我想,相对于君主制来说,美国这样的共和制国家,核心难题之一就在于总统继位问题。这个事在君主制下一般问题不大,除非是传承制度不明(如九子夺嫡)。一般来说,君主制通过血缘尤其嫡长子继承会塑造相对的稳定连续性(当然只是说相对的),减少权力真空和传承的动荡风险。共和制之下,总统的继位会涉及法律制度、乃至于舞弊/争议/党争及各种各样的技巧、各种各样的斗争,所以托克维尔说美国每次总统换届都是一次紧急触碰。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国搞共和制,如何保证不会出现二代、三代的血缘政治问题?怎么维护共和精神?田雷老师的书里,没有更细的去说这个事,这个事情我思考过,你会发现美国国父们基本上儿子很少:华盛顿和夫人没有亲生子女;汉密尔顿有8个孩子,其中有6个儿子,但汉密尔顿去世得早,后来的儿子们做了律师或者官员,但没有当总统的;富兰克林有3个孩子,只有1个儿子,但这个儿子跟他爹决裂了,人家在美国革命的时候是效忠大英的,后来也没在美国发展;杰斐逊有6个孩子,只有2个女儿,其他的都夭折了;麦迪逊没有孩子;亚当斯有6个孩子,其中2个儿子,其中昆西·亚当斯是第六任总统,后代之中甚至出现了亨利·亚当斯这样的著名历史学家(就是《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中的那个亨利·亚当斯),后来就形成了家族。亨利·布鲁克斯·亚当斯(1838年2月16日-1918年3月27日,通常被称为亨利·亚当斯)(图源网络)实际上,杰斐逊曾经质疑过共和制之下的血缘政治问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亚当斯,说你们东北地区家族传承的事,麻省和康州问题很严重,都是家族往下传的,都是靠财产,而且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之后干过一件事就是弗吉尼亚州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当时杰斐逊非常担心这个事,局部地区形成门阀政治。而且,这个反血统世袭的原则是写入宪法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九项八款是在讲这个事。但后来,果然有了第二代的问题。按照田雷老师的描述,约翰·昆西·亚当斯不但是宪法意义上的、政治意义上的第二代,而且血缘意义上第二代,这两个因素正好巧合在一起。另外一点,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利坚的创制”,原来有一个副标题“漫长的建国时刻”,我觉得用“立国”会更好一点,美国内战相当于我们的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独立战争并不是它的立国之战,因为并没有立住。我做美国内战研究的时候,比较熟悉当时的文献。美国在内战之前是一个散装国家,很多人觉得州法院可以否决联邦法律,甚至宪法通过之后也没有统一适用。今天很多人的历史观是回溯性的,例如田雷老师讲的“费城奇迹”的说法,好像开会商定一个宪法,就把松散国家给捏合成一个共同体了,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就说一个英文语法问题,美国内战之前有United States这个词,不是单数名词,是复数名词。美国内战爆发的时候,好多英国大贵族都很高兴,就是说你们还想搞点新玩意,大国就应该搞君主制、世袭制,你看你搞共和搞出问题了吧。林肯真是力挽狂澜,不但维护了美国制度,而且维护了美国的制度自信。林肯之于美国文明基本上相当于嬴政之于中华文明,“秦扫六合,一统天下”,而且是通过暴力,不是通过法律。特朗普与拜登(图源网络)最后一点,我想到了政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问题,这个问题今天已经展现出来了,比如很多美国网友问,为什么出现两个耄耋之年的总统候选人?前几天的第一次特朗普和拜登辩论,选民们非常关心他们俩的年龄问题,一个干完第二个任期86了,另外一个干完第二个任期82岁了,你们两个是否有能耐干这份工作?这里面一个直观推理是,美国面临人才断档问题。我看田雷老师这本书里面讲到林肯的早年经历,我做了一下统计,美国早期八十七年里面总统有多少是上过大学的,有多少是自学成才的。你会发现,一头一尾的总统都是自学成才的,非常有意思:华盛顿自学成才,林肯也是自学成才的,非常符合我们中国宪法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其他的总统大多数是上过大学的:第二任亚当斯是哈佛的;第三任杰斐逊威廉玛丽学院;麦迪逊是普林斯顿(当时叫新泽西学院)的;门罗是威廉玛丽学院的;小亚当斯是哈佛的……而之后自学成才的杰克逊,就是横空出世的,是底层出身的,后来搞民主化运动,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共和国带来新鲜活力。(张翔:插一句,刘晗刚才讲的话很像陈寅恪讲的“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是啊。那20世纪美国怎么保证人才辈出?是靠大学、靠本科通识教育、靠法学院。然而现在有一个问题,拜登和特朗普是近35年以来两个都不是出自哈佛耶鲁的总统,所以哈佛耶鲁得反思,人才断档了。我昨天研究发现很有意思,克林顿和特朗普其实是同龄人,比拜登还小3岁,真是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由此我就想到最后一个小点,刚才章永乐老师说的,类似于林肯那样的边疆教育对培养未来人才非常重要,因为到了边疆更体会国家是什么,体会建国的精神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大学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法宝新AI系列产品智能写作智能问答模拟法庭法宝来签法宝合规责任编辑 | 金梦洋审核人员 | 张文硕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